的字义解释

栎 五行属性

五行属:

康熙笔画数:19

读音:

繁体:

笔画:9

部首:

栎五行属:木,康熙笔画数:19,拼音:lì
栎字用于起名

栎字起名寓意

【栎】这个字代表着人们坚韧、自律、追求卓越、崇高和神圣,同时也象征着人们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崇高的文化素养。在命名时,可选用来寓意人们的美好品质、积极向上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力。

栎字的解释

是一种植物名称,即“麻”。通称“柞树”而“橡”;通称“柞树”。

栎字诗词来源

来自唐诗:王建所著《荆门行》岘亭西南路多曲,林深深石镞镞。

栎字的字义
☆栎 <名>
☆即“麻栎”。通称“柞树”
☆栎,栎木也。--《说文》
☆一种落叶乔木,花黄褐色,果实叫橡子或橡斗。木材坚硬,可制家具,供建筑。树皮可鞣皮或做染料。叶子可喂柞蚕。另有一种栓皮栎,树皮质地轻软,富有弹性,是制造软木的主要原料
☆山有苞栎,隰有六駮。--《诗·秦风·晨风》
☆又如:栎散(栎木一类无用的木料);栎樗(比喻无用之材。作为才质不好的谦词)
☆栏杆之类
☆建章宫后阁重栎中,有物出焉。--《史记》
☆古都邑名,春秋时郑国别都,在今河南省禹县
☆栎 <动>
☆刮;敲;搏击
☆啮咬
☆栎阳,古县名。秦置,治所在今陕西省临潼县北渭水北岸,东汉废入万年县,唐武德初改万年复置,治所在故县西南(今临潼北),至元并入临潼县
栎字的康熙字典解释
【唐韻】【集韻】【韻會】【正韻】?卽狄切,音歷。【說文】木也。【邢昺曰】似樗之木。【詩·秦風】山有苞櫟。【疏】引《爾雅》云:櫟,其實梂,橡也。【陸璣疏】秦人謂柞櫟爲櫟,其子房生爲梂。河内人謂木蓼爲櫟,椒榝之屬也。其子亦房生,此秦詩宜從其方土之言柞櫟是也。 又不材之木也。【莊子·人閒世】匠石見櫟社樹,其大蔽牛,觀者如市,匠石不顧。 又不生火之木也。【淮南子·時則訓】十二月,其樹櫟。【高誘註】木不生火,惟櫟爲然。 又地名。【春秋·桓十五年】鄭伯突入于櫟。 又鳥名。【山海經】天帝之山有鳥,黑文而赤翁,名曰櫟。 又與擽通。【詩·周頌】鞉磬柷圉。【疏】圉狀如伏虎,背上有二十七鉏鋙,刻以木長尺櫟之。 又【唐韻】以灼切,音鑰。櫟陽,縣名。【前漢·地理志】屬左馮翊。 又【集韻】式灼切,音爍。地名。在晉。 又【集韻】歷各切,音洛。【詩·秦風】山有苞櫟,隰有六駁。【唐韻】櫟駁通叶,無二音。 又【唐韻】魯刀切,音勞。【史記·楚元王世家】㛮詳爲羹盡櫟釜。【漢書】作轑釜。
考證:〔【詩·秦風】山有苞櫟。【註】引爾雅云。〕 謹照原文註改疏。〔陸璣疏河南人謂木蓼爲櫟。秦風苞櫟從其方土之言柞櫟也。〕 謹照原文南改内。秦風以下改爲此秦詩宜從其方土之言柞櫟是也。〔【淮南子·時則訓】官獄其樹櫟。〕 謹照原文文義,官獄爲十二月三字。
与栎字有相同康熙笔画数的字
与栎字有相同简体笔画数的字